去年被热油烫伤的手臂上趴着一条蜈蚣似的红疤,每次穿短袖都像在提醒我那段狼狈的厨房事故。起初想着时间能冲淡一切,可三个月过去了,这疤不仅没消退,摸起来还硬邦邦的,偶尔发痒到半夜挠醒。终于在某天刷到朋友的无痕美背照后,我决定:该行动了!
初次挂号:皮肤科初体验
推开诊室门时,皮肤科医生正用放大镜观察一位阿姨的老年斑。轮到我时,她捏了捏我的疤痕说:“这是典型的增生性瘢痕,先试试保守治疗吧。”接着开了支硅酮凝胶,又安排了每月两次的脉冲染料激光。说实话,每次抹药时都觉得自己在给疤痕做SPA,冰冰凉凉的触感倒是舒服。激光治疗有点像被橡皮筋弹皮肤,护士小姐姐还开玩笑说:“这是疤痕在吸收光子能量呢!”
可三个月过去,那条“蜈蚣”只是颜色变浅了些,凸起部分依然倔强。医生坦言:“你这疤痕基底太深了,可能要结合其他手段。”那瞬间我突然明白:皮肤科像温和的园丁,能修剪枝叶却难撼动老树根。
转战整形科:手术刀下的新生
站在整形科走廊时,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的疤痕修复实例视频让我心跳加速。面诊时,戴着金丝眼镜的医生用尺子量了疤痕长度:“可以做梭形切除,把增生部分精细去掉再美容缝合。”他翻开实例图册给我看,那些蜈蚣疤变成细线的对比照确实诱人。但听到“局部麻醉”“术后三个月贴减张胶布”时,我的手心还是沁出了汗。
手术那天,无影灯亮起的瞬间我突然理解了“美容缝合”的含义——医生像绣娘似的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线来回穿梭,中途还调整了两次针脚走向。如今回想起来,那两小时像被按了快进键,只记得护士之后往我胳膊上贴了张肉色胶布:“以后这就是你的新皮肤身份证啦!”
修复结果大公开
现在每次洗澡时摸着那条几乎与肤色融为一体的细线,都会感慨现代医学的神奇。皮肤科让我的疤痕从张扬的红褐色变成低调的浅粉,而整形科那0.3毫米的精细缝合线,则把凹凸不平的触感抚平成光滑的缎面。朋友都说这疤修复得像是被施了魔法,只有我知道,这是两个科室接力治疗的成果。
给疤痕星人的肺腑之言
现在要是有人问我该选哪个科室,我会建议:先带着疤痕去皮肤科拍个VISIA检测,看看皮下胶原纤维的排列情况。如果像我的疤痕那样扎根太深,趁早约整形科医生评估手术方案。千万别信“一抹就消”的网红药膏,我在治疗间隙试过三种代购产品,结果过敏泛红反而让疤痕更明显。
近期复诊时,整形科医生看着我的修养情况说了句特别实在的话:“疤痕修复就像装修房子,皮肤科负责刷墙补漆,我们负责拆墙重砌。”这话让我豁然开朗——原来选科室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,而是因人而异的搭配题。
如今对着镜子细看,那条细若游丝的痕迹反而成了特别的印记。它提醒我:与其和疤痕较劲,不如懂得和它和解。现在的我会大方露出手臂,当被问起时笑着说:“这可是皮肤科和整形科联合出品的限量版纹身。”原来真正的修复,不仅是让疤痕消失,更是找回从容面对生活的勇气。